登录 | 注册欢迎您访问黄河大合唱官网!
首页 > 作品介绍与研究 > 版本介绍 版本介绍

谈《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校订及首演 ---- 查太元

来源:黄河大合唱   时间:2018-02-11 00:48:47  编辑:超级管理员

谈《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校订及首演 ---- 查太元


摘要:《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本名张光年,一九一三~二○○二年)作词、冼星海(一九○五~一九四五年)作曲,系我国近代对日抗战时期,极有特点的大型合唱作品代表,一九三九年发表于延安,并由冼氏于一九四一年客居莫斯科期间改写成交响合唱版。由于作者原稿有配器技术疑虑、笔误不清等问题,无法直接使用,后世产生诸多乐谱版本,包括三部「基于原作整理版」、四部「风格变异改编版」谱稿,其中「中央乐团改编版」的流行传播,已改变原作面貌,并重塑大众对于《黄河》的印象。二○一五年五月中旬,《黄河》交响合唱版在历时八年校订后,由上海爱乐乐团列为乐季节目,联同两岸三地合唱团首次演译,并参加第三十二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本文旨在说明《黄河》交响合唱版的校订工作、首演策画、演出情况及后续反映等,试图提出相关检讨及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实践、产学合作、版本校订、文本、文献学


一、前言:以实践跳脱历史叙事


《黄河大合唱》(以下或简称《黄河》),无疑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型合唱作品之代表,每逢重大纪念晚会、具政治意义的节庆,经常可闻《黄河》乐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广大听众早已忘记,如今耳熟能详的《黄河》,已不纯粹是冼星海的原作。

一九三九年三月,冼星海于延安以简谱写就《黄河大合唱》,四月十三日由抗敌演剧三队首演(此版本笔者称之为「首演版」),虽然在当时已受延安政要及群众欢迎,但就客观意义上,这部中西混编的小编制总谱,并无法符合品味聆赏音乐的美学需求,且冼星海亦不满足作品这样的粗糙面貌,亟欲将之改写成一部大编制、符合国际潮流的时尚音乐作品。一九四一年春季,这部经过大幅修改的新总谱于莫斯科完成,冼星海以俄文于封面为作品定名:「交响大合唱《黄河》」(见图一,此版本笔者称之为「交响合唱版」)。

前苏联作曲家穆拉杰里(Vano Muradeli,1908-1970),曾为这庞大编制的《黄河》交响合唱版美言:「冼星海给我们在钢琴上奏了几个曲子……冼星海还给我们弹奏了自己的清唱剧《黄河大合唱》。我还记得这部作品以它那炫耀的题材描绘着中国伟大的河流──『民族的摇篮』的样貌……他很有把握地掌握了复音音乐,使他能够克服中国调性的狭窄的圈子,并创作出雄壮的合唱插句,饱含着动作和情绪的表现力……」1在国人研究论著当中,亦有针对《黄河》交响合唱版较肯定的叙述,例如明言在《中国新音乐》一书中,特地说明一九四一年冼星海对《黄河》的修改,是他2声乐作品乃至全部作品中的最高成就。也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新音乐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3但很可惜,即便有外籍作曲家、我国学人的赞誉背书,《黄河》交响合唱版这样的重要文化成果,依然尘封七十四年,迟未正式且完整的公演,呈现于世人面前。

图一:广州市番禺区「冼星海纪念馆」所藏〈黄河〉手稿扉页复制品。(笔者摄)

作品无法演出,在一贯的历史叙事话语下,人们多简单、理所当然地认为作品技术有问题、音响奇异,无法付诸实践及审美。最早试图理解《黄河》交响合唱版手稿的李焕之,言道:「它的乐队编制非常庞大,而且演奏的难度是当时我们的乐队水平不能胜任的,那就暂时放下吧!」4这一「放下」,数十年间,包括李焕之在内的诸多作曲家及艺术团体,便开始产出各种与原作风貌不同的《黄河》演奏版本。

另据苏夏所论,则将作品技术问题归咎到作者生产环境层面上讨论:他首先认为,冼星

----------------------------------------------------------------------------------------------

    1 参见[苏]穆拉杰里(撰)、乌兰汗(译):〈冼星海──中国天才的作曲家〉,《人民音乐》,1955年 3 月号,页 19-20。

    2 按:指冼星海。

    3 参见明言:《中国新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年,页 149。

    4 参见李焕之:〈我学习音乐之路〉,收入李群(選編):《李煥之音樂文論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年,页 679-712。

海在创作时没有钢琴,只有一只小提琴,故无法「探索和声及织体音响」,对作品试奏并做较精致的修订。5其次,冼星海的创作条件艰困,他言道:「这部作品是在卫国战争中改写,那时实行粮食配给制,人民只能分到少量的麦包,而星海的口粮只能由中国朋友在自己的配给中再分给他,可说是住无定处,食不裹腹,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赶写出了这样伟大的作品。以后,没有演出机会,又无条件安下心来仔细推敲,因此,在和声、织体、配器上尚存在不算太少的问题,是不足为怪的,应该实事求是的对待它。」6可问题在于据穆拉杰里的回忆文章可知,冼星海于莫斯科应有钢琴可用;又食物的缺乏、生存环境的恶劣,与创作时和声配器的知识应用,逻辑上二者之间无无关系,若要说饥饿状态会导致和声写作错误,是经不起推敲的。


一九五一年编印的《黄河》交响合唱版手稿影本,其后记写道:「这份手稿虽然是作者的誊清稿,但从他的笔迹看来星海同志是在极度紧张的,日以继夜的情况下完成的,所以在写谱上不免有一些细小的错误。」7这样的叙述,到后来有论者放大解度,认为冼星海可能是在「病中」创作,导致作品存在诸多瑕疵。8姑且不论冼星海在一九四一年是否生病,与饥饿论者相同,吾人无法论证患疾是否影响创作知识的运用,况且西欧诸多古典作曲家如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亦有病中作曲之举,且作品依然成功。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网络众筹节目《黄河大合唱》」,9企图仿照 Eric Whitacre 虚拟合唱团之形式10,号称要尊重原作样貌,但却对《黄河大合唱》加以改编,征集网友演奏(唱)并上传影片,最终合成推出,用以纪念对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实际上,所谓「大型网络众筹节目《黄河大合唱》」的成品,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改编,并未聚焦原《黄河大合唱》文本,其〈黄河船夫曲〉、〈黄河颂〉与〈保卫黄河〉的配器织体,都与钢琴协奏曲《黄河》极为相似,并在〈黄河颂〉主题安插大提琴、二胡、阮咸等乐器的独奏,反而更加脱离《黄河大合唱》原貌。在〈保卫黄河〉曲调尾部,衔接上钢琴协奏曲《黄河》使用的〈东方红〉旋律,这实际上是对《黄河大合唱》的文本误读。


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是《黄河大合唱》中央乐团改编版的权威指挥,他曾表示《黄河》交响合唱版技术困难、不易演奏(唱)、没有顺畅感,仍认为中央乐团改编版是较佳的演出版本。11笔者承认中央乐团改编版是成熟的配器稿本,能获得很好的演出效果,颇受大众欢

-----------------------------------------------------------------------------------------------------

    5 参见蘇夏:〈《黃河大合唱》的藝術分析(下)〉,《人民音樂》,第 10 期,1998 年,頁 12-15。

    6 参见蘇夏:〈再谈《黄河大合唱》的各种版本〉,《人民音樂》,第 11 期,1999 年,頁 10-12。

    7 参见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黃河大合唱》,北京: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

1951 年。

    8 参见嚴鏑:〈《黃河大合唱》各版本的產生和流傳〉,《中國音樂學》,第 4 期,2005 年,頁68-74。

    9 参见中央电视台:〈全球华人万人大合唱:大型网络众筹节目《黄河大合唱》〉,http://huanghe.cntv.cn/,2015 年 9 月 4 日检索。

    10 参见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jq25xbdEiL8jH28FR38Ow,2015 年 9 月 9 日检索。

    11 参见中国国家图书馆:〈《黃河大合唱》的艺术表现〉(严良堃专题讲座),2002 年 06 月 23 日.

迎,且有广泛之录音及上演记录。但事实上,中央乐团改编版距离《黄河》原貌,差别甚远,整体风格、流派、艺术思维,可以不同作品视之。多年来对于《黄河》原作的忽视,仅因为大多数人们沉浸于既有的历史叙事中:认为冼星海没有钢琴辅助、生活条件差、生病,所以写出一部和声、配器、织体有问题的作品,加上技术不易演奏(唱),便束之高阁、尘封埋藏。却由于政治需要,人们需演唱「人民音乐家」的作品,便炮制另本,便宜行事,又出现许多透过异本进而「认识」或「研究」原作者的扭曲行径,并非对待历史求是、求真的应该态度,也不是爱护作者作品的表现。


本文将谈及叙述笔者近年的研究及实践,即《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的校订及首演,其宗旨便是要突破既有历史叙事,还原作品原本面貌,解决技术问题,最大限度探察作者创作意图,提供基础材料,为未来进一步对作者的研究做准备,只有在回归文本、亲近作者原意之后,才有可能较正确地厘清文艺发展脉络,推敲出不被意识形态过度干扰的历史情境。


二、版本问题及校订


(一)《黄河》版本概况

《黄河大合唱》除了一九三九年延安首演版、一九四一年交响合唱版,两部作者原稿以外,大致上还出现以下两类七种主要版本:12

一、基于原作之整理版,意指基于原作文本加以调整、删减,修改有据,不致脱离原貌太多,目前有三种版本──

甲、陈田鹤钢琴伴奏版,一九四九年、一九五一年由陈田鹤基于延安首演版改编,缺〈黄河之水天上来〉。13

乙、前苏联国立莫斯科爱乐乐团演出版,14一九五五年由该团根据交响合唱版改编为俄文演出。

丙、李焕之整理版,15一九八七年为编辑《冼星海全集》,李焕之根据交响合唱版整理,交由上海乐团于一九八七年试演,曹鹏指挥,乐谱收录于《冼星海全集》第八卷,称之为「上海乐团演出本」。

------------------------------------------------------------------------------------------------------------------------------------------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Cathedra/DL/DL-74973,2011 年 8 月 2 日检索,现已失效。

    12 关于《黄河大合唱》乐谱版本的分类与具体特征,详见筆者拙作:〈《黃河大合唱》版本考訂及其相關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

    13 参见笔者拙作:〈《黄河大合唱》陈田鹤编配钢琴伴奏版校订研究〉,发表于 2014 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之「首届『两岸三地』音乐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2011 年 11 月 3-6 日。

    14 参见《黃河大合唱》,CD,北京中唱時代音像出版有限公司(8472),2005 年。

    15 参见《冼星海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冼星海全集》(第八卷),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


二、风格变异之改编版,凸显主事者的想法及立场,除保持乐曲名称、歌词、旋律等骨干以外,各种牵涉音乐风格方面如用调、速度标记、表情符号,甚至伴奏编制、配器织体,都有不同幅度的更易,而这些版本只承袭原作的部份因素,并不能代表原作曲者冼星海的原始创作意图。这类版本有四种──

甲、李焕之改编版,16一九五四年由李焕之完成,一度成为普遍使用的谱稿,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歌舞团录制为黑白电影。李焕之另于一九五九年二度修订,但未发表使用。

乙、中央乐团改编版,17一九七五年由中央乐团严良堃主导,施万春、田丰、陈兆勋等人执笔完成,其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由施万春重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演出版本。

丙、瞿维改编钢琴伴奏版,18由瞿维于一九六六年四月,受人民音乐出版社委托创作,至一九八○年正式发表。

丁、香港中文大学音乐学系改编版,19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学系于二○○五年改编为双钢琴加打击乐伴奏的室内乐演出形式,故该版乐谱发行时自称「室乐伴奏合唱版本」。


(二)校订历程介绍


二○○七年时,笔者搜集到整套《冼星海全集》,之后又陆续觅得各式不同年代的《黄河大合唱》单行本,其中包括一九五一年发行的交响合唱版手稿影本,20有一系列权威文献,便开始投入《黄河》交响合唱版乐谱校订工作。首先,笔者依据《全集》刊行之乐谱,将《黄河》交响合唱版缩编为两架钢琴谱,用以理解架构布局,初步认识作品风貌。之后,以手稿影本为底本、《全集》为校本的校勘模式开始进行,并将总谱重新以电脑缮打,于校订过程中编写校记,至二○一一年初步完成,并作为笔者硕士学位论文〈《黄河大合唱》版本考订及其相关研究〉之研究成果。

为因应由上海爱乐乐团筹备的世界首演,由笔者初步校订的《黄河》交响合唱版乐谱,在二○一四至二○一五年期间,又经历过几次微调,过程大致如下:

----------------------------------------------------------------------------------------------

    16 参见李焕之:《黄河大合唱》1954 年整理稿手稿复印件、1959 年整理稿修改第一件、1959 年整理稿修改第二件、1959 年整理稿手稿蓝晒本,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藏。《黃河大合唱》,電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55 年。《黃河大合唱》,33? LP,中國唱片社(M-112 甲),1963年再版。

    17 同注十五。

    18 参见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黃河大合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年。


    19 参见官美如(主編):《黃河大合唱──室樂伴奏合唱版本》,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20 参见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黃河大合唱》,北京: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

1951 年。


二○一四年中旬,交由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龚天鹏先生,通读总谱,对演奏技术及记谱法作细部调整。并交由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合唱团指挥何剑平先生,将已校订之合唱谱对照数项刊行本21,检验合唱声部是否正确,或有无窒碍难行之处。


二○一四年下旬,笔者汇整来自龚天鹏先生、何剑平先生之意见,整理总谱档案,并依据手稿及《全集》刊行本,再次确定校订细节。而龚先生亦从笔者最初缩编的双钢琴伴奏谱,整理出钢琴伴奏谱方案。


二○一五年元月,笔者将龚君调整单钢琴伴奏谱整理完毕,发送予合唱团排练;三月,笔者将乐队总、分谱交付上海爱乐乐团。


二○一五年五月初,在上海爱乐乐团排练过程中,由张亮及乐队乐师就实际演奏时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细节修改,但尽量避免更动整体和声与织体。


在二○一五年五月十六日首演之后,笔者依照排练及演出时所发现到的问题,进一步调整校订细节,并将乐团实际演奏的强弱记号以附记方式添加至乐谱,更使此份乐谱在尽可能还原作者创作意图之余,具备可演出的价值。此外,亦根据实践经验大幅修改钢琴排练谱,此工作获得天津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毕业生梁爽先生,及龚天鹏、朱振威诸君支援。同年六月中旬,修订三版的《黄河》交响合唱版总谱及钢琴伴奏谱,整理完成。原先初步校订的谱稿,使得作品首演得以实现,然而正因为谱稿得到首演机会,又可根据音响使谱稿精益求精、逐渐正确。


(三)校例

《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之总谱校订,校例视参与的人员及用途,历经多次调整。在二○一五年六月修正三版谱稿完成时,笔者重新整理校例如下:


一、本校订总谱,乐谱以手稿为底本、《全集》本为参校本,并酌情参考《全集》所收「李焕之整理版」、《冼星海选集》、冼妮娜主编《黄河大合唱》等文献。歌词以《张光年文集》、《光未然诗存》、《光未然歌诗选》所共同收录之稿件为底本。


二、音符记谱:


⑴谱面呈现,以手稿所载内容为主。

⑵若有《全集》本漏记,或《全集》本出现与手稿明显差异之记谱,原则上依手稿为准,遇有特殊情况需视调整者,则为出校。

⑶若手稿及《全集》本记谱有误漏衍夺,则直接更新谱面,并出校。

-------------------------------------------------------------------------------------

    21 例如中国音乐家协会(编选):《冼星海选集》,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 年。又如冼妮娜(主编):《黄河大合唱》,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年。按:此类单行本以简谱方式刊印《黄河》交响合唱版之声乐声部。

⑷若手稿记谱明显与相同(似)声部、段落不叶者,或有相关标记安排不妥,则参考《全集》本订正或酌情修改,并出校。

⑸若手稿或《全集》本记谱均明显与相同(似)声部、段落不叶者,原则上依照相同(似)声部或前后段落修正,并出校。

⑹若手稿记谱超出音域、明显影响演奏(唱)者,则酌情依据《全集》本修改,并出校。又若《全集》本之方案未臻理想,则据《全集》本之订正方案再行弹性修正(例如〈黄河颂〉第 107-109 小节,见该章校记第 37 则),并出校。

⑺本谱稿由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龚天鹏通读过,作基础技术修正,凡遇龚氏建议之修改或替代方案,则出校并标记「龚校:」。

⑻若经上海爱乐乐团首演排练时发现之问题,则酌情调整,并出校。


三、演奏符号及表演用语:


⑴谱面演奏符号及表演用语,若手槁或《全集》本有笔误或异文,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为主要依据订正,并出校。

⑵若手稿明显看出原本未记线条、强弱、表演用语或演奏符号(据前后乐段、相似声部),而《全集》本有,则不予记之,并出校;若遇《全集》本所记符号或表演用语有其必要,则据《全集》本补或改,并添加括号以示为校订者所为,不另出校。

⑶本谱稿以括号注记上海爱乐乐团首演使用之强弱记号方案,不另出校。

⑷因使用手稿为影本,部分不甚清晰,其中涉及线条、强弱等符号者,除手稿原所见外,据《全集》本补不另出校,据实际排练而增加者则出校。

⑸手稿或《全集》本之强弱记号有标记未全者,则据前后乐段、相似声部补全,不另出校,且不加记括号。

⑹手稿中关于弱音器之运用,弦乐多记为「sourdines」、铜管多记为「Bouché」,现参考《全集》本之编辑,及配合一般阅读习惯,统一将各声部弱音器之使用与否记为「con sord.」、「senza sord.」,不另出校。而圆号则保留「Bouché」用法,使用自然音则记「offen」。

⑺其他表演用语以手稿原载为主,若有异文则出校。


四、乐器分配记号:


⑴手稿中,管乐声部记谱未详细分配演奏只数之处,除手稿原本即注记如「a2」、「I」等记号外,皆据《全集》本补,不另出校。至于二本均无标记之处,则视情况补记并以括号注记,不另出校。

⑵手稿中,弦乐声部未详细标记分奏或齐奏之处,除手稿原本即注记如「unis.」、「div.」等记号外,皆据《全集》本补,不另出校。至于二本均无标记之处,则视情况补记并以括号注记,不另出校。

⑶凡据《全集》本、或视实际需要补(改)之乐器分配记号,均添加括号以示为校订者所为,如管乐声部之(a2)、弦乐声部之(div.),不另出校。


五、凡记谱时,出现必要且显著之增补修改,均添加括号,以示为校订者所为,原则上不出校。若手稿中原本标记括号者,则出校「手稿原有」。


六、若遇特例,需改手稿或《全集》本之方案,当出校。


(四)乐队编制


《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之编制,手稿原叙述并不清楚,《全集》之方案与乐谱实际略有出入。经过校订,则得知较为准确之乐队编制,如下:

木管乐器:短笛、长笛(二把)、双簧管(二把)、英国管(F 调)、单簧管(降 B 调,二把)、低音单簧管(降 B 调)、大管(二把)、倍低音管

铜管乐器:圆号(F 调,四至六把)、小号(降 B 调,二至四把,外加十二把)、长号(三把,外加十二把)、大号

打击及特色乐器:定音鼓、铃鼓、三角铁、钹、木鱼、竹板、小堂鼓、铙钹、小锣、大锣、小军鼓(一架,外加十二架)、大鼓、木琴、竖琴

弦乐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声乐声部:朗诵(一或两位)、男中音独唱、男高音独唱、男低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混声合唱团

其中,据冼星海手稿,铜管组的常态编制是四把圆号、二把小号、三把长号(二把次中、一把低音,或三把次中)。但至〈保卫黄河〉时,增为四把小号。至〈怒吼吧,黄河!〉第一百七十五小节时,圆号增为六把,并在四把小号、三把长号的基础上,另于舞台两侧增加十二把小号、十二把长号及十二架小鼓。笔者认为,由于小鼓不涉及和声问题,或仅增加数架即可,端看指挥诠释。

另外,编制中之钹,应多为吊钹以桴敲击,偶尔双面对击辅助,可由指挥自行诠释。又〈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由一位或二位朗诵者演出,若有两位朗诵者,则原朗诵者朗诵至第十三小节,其后由另一位朗诵者接续,仿照其它独唱乐章型式。


(五)校记情况


为凸显此校订总谱之文献价值,笔者在校订时同时即撰写校记,记载手稿与《全集》本之异同,及各种疏误或可能须修改调整之处。有鉴于校订时乐谱问题较多,歌词相对单纯且未有太多争议,故在编写校记时,以记录乐谱校订时发现的问题为主。又考量避免校记显得细碎繁琐,在完成校订后,又针对校记加以整并删减。


校记之撰写,以小节、声部(由上至下,以简称表示)排序,分乐章编排序号。若遇少数特例,则以个案方式采弹性处理,基本上尽可能客观呈现所见事实,使之最大程度地展现〈黄河〉交响合唱版手稿中的内容样貌。透过文献材料的选择、判读,并且透过电脑辅助缮打、整理,同时在校订过程中编写校记,则能体现呈现原貌、厘清疑误、阅读方便、兼顾实用的校订原则。此校订总谱的谱面均保留手稿的样貌及记号,但针对窒碍有疑处参考他本调整,则作原始底本、校订后稿两种方案并存,使此可用于文献考察,亦具备较能实际运用的方案作为参考。


《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序曲及八个乐章共一千三百六十八小节,截至二○一五年六月的修订三版,共有校记五百八十八则,其中:

〈序曲〉有校记五十六则;

〈黄河船夫曲〉有校记四十二则;

〈黄河颂〉有校记四十二则;

〈黄河之水天上来〉有校记一百一十八则;

〈黄水谣〉有校记三十二则;

〈河边对口曲〉有校记十六则;

〈黄河怨〉有校记七十九则;

〈保卫黄河〉有校记五十一则;

〈怒吼吧,黄河!〉有校记一百五十二则。

透过以上校记分布情况,亦可大致了解哪些乐章较频繁地出现问题,又哪些乐章情况较为单纯。


三、节目策划

(一)节目进行时程

早在二○一二年,笔者独自校订的《黄河》交响合唱版总谱初步形成,因时逢南京大屠杀七十五周年,临届各式纪念活动举办,便拟撰节目策划书,提交至大陆数支文艺团体,以求《黄河》交响合唱版有机会首演,可惜均未获回音。直至二○一三年春夏之交,经由上海著名自由撰稿人杨宁先生的介绍,上海爱乐乐团的高层主管阅读笔者所撰企画,引发兴趣,乐团艺术行政顾问曹以楫先生发送电子邮件予笔者,希望能进一步接洽、了解情况,就在是年夏季,笔者前往上海,与乐团进行第一次的交流,而上海爱乐乐团亦有执行此项企画之意向。


二○一四年春季,节目大致立项,并且申报参与第三十二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年七月,上海爱乐乐团发布新乐季,内容就包括首演《黄河》交响合唱版,既为乐团乐季「音乐多陵镜」系列节目之一,又是参演上海之春的重要项目。

同年夏季,笔者代为联系台湾、香港二地合唱团,确定台港参演团队,并再赴上海与乐团协调节目事宜,至冬季时节目设计大致确定。综上所述,笔者于二○一三年八月、二○一四年四月、五月、十一月,四度赴沪与上海爱乐乐团沟通节目形成与细节。而节目的正式发布,则在二○一四年七月十七日,举办之「上海爱乐乐团二○一四──二○一五乐季」发布记者会上,隆重公开。

二○一五年初,沪港台三地合唱团取得钢琴伴奏排练谱,分头进行合唱训练。五月六日,上海爱乐乐团第一次试奏《黄河》交响合唱版,情况良好,随后在五月十二日、十三日进行两次乐队排练(其中五月十三日之排练有独唱及朗诵者参与),并于五月十三日晚间假上海电视台大厦进行第一次三地合唱团联排,随后在五月十四日晚间第一次乐队、合唱团总排。

五月十五日下午,原订再一次乐队、合唱团总排,但指挥张亮先生身体不适,无法工作,只得暂停乐队排练。经乐团协调,沪港台三地合唱团集中训练合唱技巧,意外之中取得精进合唱默契的机会。

五月十六日,全体演职员于下午二时三十分,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走台,在《黄河》交响合唱版的走台排练中,第一次加入外聘铜管及小军鼓,声势壮大,已使得在场观摩人士感到惊艳。经过以上筹备、排练过程,以「朋友,你听过黄河吗?──纪念冼星海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音乐会」为名的节目,历时近两年规划,于当日晚间七时三十分准时开演。


(二)团队及艺术家邀约


是次演出,汇集两岸三地、沪港台之团队及艺术家,约两百人共同参与,完成演出。其中,上海方面的合唱团、主持暨朗诵、独唱者,由上海爱乐乐团聘请,而香港、台湾之合唱团,由笔者牵线介绍。

由于上海爱乐乐团受限于经费预算,故艺术歌曲、《黄河大合唱》之独唱及领唱者,延揽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研究生担纲。实际上,他们的表现颇俱水准,又如此安排除考量经济因素以外,亦使青年歌手有大型表现的实践机会,很是难得。而主持人及朗诵者,特聘上海歌剧院著名演员岳彩富先生担纲。岳氏演出经验丰富,表演技巧纯熟,亦常为《黄河》担任朗诵,影响笔者深远、踏入学术研究的录音唱片──香港雨果唱片录制发行之《黄河大合唱》22,即由岳氏朗诵。

上海爱乐乐团仍然基于经费预算问题,考量上海的合唱队伍以聘请企业行号团体为主,上海系文化名城,音乐氛围浓厚,许多单位机构都设有员工合唱团。最终由乐团方面确定,选定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合唱团,做为主要演唱团队,并请该团指挥何剑平先生做合唱方面的协调、统合工作,又如前文所述,何氏参与乐谱合唱声部的通校。

至于香港、台湾合唱团的参加,使节目行成两岸三地二百名艺术家同台格局,则源于种种缘份。香港中文大学合唱团的前身──「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学生合唱团」,于二○○七年四月七日,假香港沙田大会堂演奏厅举办《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学生合唱团二○○七周年音乐会──战.和.平》,演出全本《黄河》首演版(《冼星海全集》刊印本),但将编制中的三弦换成琵琶、大胡换成大提琴,全曲由女性一人朗诵(见图二)。中大合唱团艺术总监朱振威曾向笔者表示:该团排练《黄河》首演版时,团员即有许多质疑,曾讨论是否加上钢琴或其他乐器,以完善音响;又朱氏于当次表演前,以粤语向现场观众陈述演出理念,希望观众想象当时场景,方能理解此一版本。23又正因为有该次演出,笔者与朱振威先生于网络结识,产生私交。


图二: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学生合唱团二○○七周年音乐会「战.和.平」演出《黄河》首演版。


二○○九年,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学生合唱团正名为「香港中文大学合唱团」,当笔者

-------------------------------------------------------------------------

    22 参见《黃河大合唱》,CD,HUGO 雨果製作有限公司(HRP 7117-2),1995 年。

    23 關於中大合唱團此次演出,見《戰.和.平》,DVD、CD,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學生合唱團(CU 070407),2007 年。


分享《黄河》交响合唱版校订成果时,朱氏即表示若有机会,愿意带团参与演出。直到二○一三年笔者与上海爱乐乐团联系,《黄河》交响合唱版首演成为可能,笔者即向乐团方面力荐,加入香港团队,并安排演出两首冼星海粤语歌曲。如此设计,可更为到味地诠释冼星海方言作品,体现作曲家不同面貌,并增进多地合作,亦使学生团体有参与重要国际音乐节演出之机会。


而台湾新节庆合唱团的加入,又是另一段缘份:最初,笔者欲联系台湾的校园学生或校友合唱团参与,但因为时间问题无法配合,于是致电子邮件予台湾合唱中心负责人陈云红教授,询问是否可能合作,使台湾团队出席这一华人乐界盛事。在陈教授的考量下,要有时间出访、交通路程自费,则以新节庆合唱团的条件最为适宜,该团虽系社会业余合唱团,且团员年龄较大,但因为自愿参加、有热情及兴趣,且练习时间充份,亦属台北颇具名气的合唱团体,最终在陈教授的协调下,新节庆派出廿一名团员赴沪,参与演出。


此外,新节庆合唱团与《黄河大合唱》亦有着不解之缘:二○○四年,台湾合唱音乐中心为纪念《黄河》问世六十五周年,举办「二○○四全球华人仲夏合唱飨宴──黄河大合唱演唱会」,自行筹组「新合唱节庆合唱团」临时队伍,并特邀请美国旧金山大爱之声合唱团、湖北武汉星海合唱团、台北大爱之声合唱团等四团一起联合演出。是次演出之后,原「新合唱节庆合唱团」部分成员感到立即解散颇为可惜,便协商筹组新团,于二○○四年九月七日正式成立有一百零四人规模的「新节庆合唱团」。24换言之,新节庆合唱团的组成,就是为《黄河》这部作品而生。


(三)节目、单元名称及曲目规划


由于笔者出身自中文系,对节目策划的文案较为要求,加上是场节目之节庆、纪念意义明确,故在节目蕴酿过程中,笔者设计节目、单元名称方案,供乐团使用。

关于节目名称:「朋友,你听过黄河吗?」,脱胎自〈黄河船夫曲〉朗诵词之第一句:「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之所以这么设计,是为点出题旨,暗示当今大众所听过的《黄河》,并不全然出自于冼星海的手笔,吾人也从未真正认识过这部既熟悉但实际陌生的作品。当然,这样的方案也是有着充份信心,号召世人,在二○一五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全球大量演唱号称有《黄河大合唱》的音乐会中,以上海爱乐乐团安排的这场演出,最为「正宗道地」。

《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连同序曲及八个乐章,演奏时长大约四十五分钟,与当今流行的中央乐团版一样,适合放在下半场作高潮呈现,那么上半场的曲目如何搭配,也必须多加思量。最初,笔者设计一套以乐团为主的曲目编排方案,收录包括王云阶《抗日战争》

-----------------------------------------------------------------------------------

    24 参见台湾合唱中心:〈新节庆合唱团〉,http://www.tcmc.org.tw/index.php/cms/contentview/action/view/frmContentId/754/,2015 年 9 月 22日检索。


交响曲第三乐章〈到敌人后方去〉(改编自冼星海同名歌曲)、冼星海合唱及独唱曲的改编等,但一来艺术歌曲的伴奏配器需耗费大量人力、金钱、时间成本,且不确定效果是否妥当,二来这么做就偏离音乐会之求真初衷。

于是,上海爱乐乐团建议,上半场纯粹由钢琴伴奏,邀请独唱歌手演出冼星海不同时期的艺术歌曲作品,并可穿插一些有代表性且不通俗、少见的冼星海合唱曲。在这样的思路下,笔者自《冼星海全集》第二卷所收乐谱中,挑选冼星海在巴黎、上海、武汉、西安及中亚等时期的作品,并尽量在每个单元中凸显一个主题,例如巴黎的习作、上海的影剧配乐、武汉的情歌、客居外地时期的古诗词实验……并在开场插入冼星海所作广东方言歌曲,上半场结束时呼应抗战主题、选择两首较少见的冼星海抗战合唱曲,既向抗战死伤军民表示追思,亦向人民音乐家致敬。


单元确定好后,笔者再为各单元订定名称,使冼星海作品的创作时间轴,更具文学性。而「朋友,你听过黄河吗?──纪念冼星海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音乐会」的上半场节目及各单元名称,如下所示:

一、原乡之歌(合唱)

〈疍民歌〉(粤语,选自《民歌三千首》)

〈顶硬上〉(粤语,冼母黄苏英传唱歌词)

二、巴黎求学(女高音独唱)

〈雨天的乡村〉(许焯 词)

〈夜曲〉(法文,佚名词)

三、沪上所作(男中音独唱)

〈莫提起〉(田汉 词)

〈夜半歌声〉(田汉   词/黎英海配钢琴伴奏)

四、献给爱人(男高音独唱)

〈妹妹你是水〉(应修人 词)

〈温静的绿情〉(应修人 词)

〈野睡〉(应修人 词)

五、古诗新声(女高音独唱)

〈忆秦娥〉([唐]李白                词)

〈如梦令〉([宋]李清照 词)

〈天净沙〉([元]马致远 词)

六、安眠吧!勇士(合唱)

〈追悼歌〉(田汉 词)

〈流民三千万〉(塞克 词)



四、演出情况及各界反应


由上海爱乐乐团主办的乐季节目「朋友,你听过黄河吗?──纪念冼星海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音乐会」,售票情况颇为良好,扣除合唱席位及公关保留位,全场贩卖一千七百余张票券,在演出前三个月就已售出七成,直到演出前二周全部售罄,甚至在演出前一天,因供不应求,乐团行政部门还召开会议,协调公关票券分配事宜。相较于一九八七年,由曹鹏指挥上海乐团、为编辑《冼星海全集》所演出的「李焕之整理版」音乐会,只是内部试演,二○一五年《黄河》交响合唱版首演的商业票房满座,显得格外具有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冼星海、钱韵玲千金冼妮娜女士,及冼星海外孙女郭敏女士,应乐团邀请,出席音乐会聆听。

美中不足的是,因为错估合唱团人数、未料及作品配器厚重,加上演出场地音响问题,在排练《黄河》交响合唱版时,发现合唱与乐团的声音极不平衡,最终只得委请录音师在演出现场架设扩音设备,无法使用原声演出。

笔者做为一名普通观众观察,当日演出的现场气氛颇佳,上座率高,上半场曲目进行时或许有些令观众困惑,因为所选的作品都对大众以往的「冼星海印象」较难连结,但经过主持人岳彩富先生的讲解,效果尚可,其中一个小高潮,是在上半场第四单元「献给爱人」时,主持人讲解冼星海写情歌赠钱韵玲时,介绍莅临现场的冼星海千金冼妮娜女士,引起观众投以热烈掌声,使得节目从历史的陈述,转化为现实场景。而下半场的重头戏,《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在乐队演奏完〈序曲〉及合唱〈黄河船夫曲〉后,可明显听见观众的疑惑声,甚至有部分观众不解是否应该要鼓掌。(幸好全作品乐章之间无人鼓掌,保持作品完整。)演出由冷到暖,到〈黄河怨〉、〈保卫黄河〉时格外引人入胜,至〈怒吼吧,黄河!〉一章的外加大型铜管军鼓编制出现,音浪袭来,则使在场观众赞叹不已,故指挥张亮在结束拍的激动跳跃后,引发全场的欢呼喝彩,鼓掌久久未息。

针对是次音乐会,笔者有意设计观众问卷,了解观众感受。但由于乐团人力有限,只能实施电子问卷,又因过去乐团并无相关经验,未及妥善告知观众问卷细节,以致问卷回收率低,不足以达到统计学之意义。但是,回收到的极少数问卷中,仍然可以粗略地了解,观众对于这次重大历史意义的演出,有哪些看法。问卷中的其中一题,是「请用三个形容词,形容今晚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经过整理筛选,删除重复,得到以下辞汇:

现代、前卫、艰涩、震撼、钦佩、惊奇、敬佩、感动、行、好、优、精彩、精辟、精湛、魔性、宏大、不同寻常、好听、激动人心、震撼人心、激情澎湃、原汁原味、棒、未修饰、吵闹、烂、破、浑、不好听、宏伟、杂乱、并不精细……

即便这样的结果不具科学统计意义,但已可初步探索作品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可得知,正面辞汇仍多过负面辞汇,且评价的辞汇种类散布合理、意见多元。这也正好破除过去吾人对许多作家、作品的意识形态,有一面倒、为贤者讳的弊病,毕竟音乐聆赏是主观感受,能呈现出百花齐开、大鸣大放之姿,亦是文艺环境进步、日趋健康的展现。

媒体报导方面:二○一五年五月十一日,上海《劳动报》即以一张全版(二、三版),为音乐会做出详实且全面的报导、预告,主标题为〈上海之春:穿越时空传颂永恒经典──七十四年后,冼星海原汁原味《黄河大合唱》首次公演,并且刊载记者对笔者的采访及指挥张亮所撰文章。五月十六日《黄河》交响合唱版首演之后,在五月十七日上海《文汇报》三版刊载〈冼星海一九四一年在莫斯科完成──交响乐版《黄河大合唱》七十四年来首演〉,同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及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节目亦均作报导,五月十八日《浦东时报》二版刊载〈纪念冼星海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尘封七十四年 原版《黄河大合唱》重现浦东〉(并在浦东方言电台新闻节目播出),使广大市民了解演出情况。


香港著名乐评人周凡夫,于六月六日香港《文汇报》发表〈星海百一冥诞──广州三唱《黄河》〉,其中亦提及上海演出,该文章涉及《黄河》交响合唱版之内容,被改写为〈音乐多元忌「偏」听 旅游见闻添「乐」趣〉,发表在香港《音乐与音响》杂志六月号。六月十三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音乐人生」栏目,播送广播纪录片〈《黄河大合唱》:多少次,我们踏进同一条河〉,并推送图文于微信公众号,对《黄河》交响合唱版首演情况做大篇幅介绍,使更多人了解作品情况。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制作《另一个战场》纪录片,其中第二集「烽火连城」介绍冼星海等抗战文艺人士,亦提及《黄河》交响合唱版首演情况。此外,著名的新兴媒体,「靠谱」、「橄榄古典音乐」等微信公众号,也于不同时间报导节目情况。

「朋友,你听过黄河吗?」音乐会,由上海爱乐乐团特聘著名录音师陆晓幸先生,携其团队赴现场录制实况声音。巧合的是,据陆氏表述,一九八七年李焕之整理版的上海试演,亦是由他录音,但该份录音母盘属中国唱片公司所有,连陆氏亦无搜藏,至今从未出版,仅能听到由当时观众私下录制的非正规音响。而今次再度录制,陆氏更有把握及信心,从结果看来,录音的效果甚至比现场演出更好些。

由于乐团经费限制,无法聘请录影团队,故笔者自费租赁三台摄影机,委请同学现场取景,以业余手法纪录首演影像,再自行剪接、导入陆晓幸先生之录音合成完整视频。目前,该影片已经发布于互联网,中国大陆地区可在土豆网25、大陆以外地区可在 YouTube 网站26浏览欣赏。


五、结语:检讨及建议


长达八年的校订、排练、首演,最终看见作品真实一面,破除既有的意识形态及历史叙事,相当难得而且辛苦,也有赖各团队、参演者、幕后职员、学界及报刊媒体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通过《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的校订及首演,可略得出以下结论,亦可检讨不足,或做为未来相关研究之建议:

----------------------------------------------------------------------------------------

    25 网址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luWUiVKGqI/

    26 网址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rPMQCfjFs


一、《黄河》交响合唱版之校订工作,亦可做为冼星海其它管弦乐、交响乐作品之校订参考。通过恢复原貌、小幅修正,并详细记录校订过程撰写校记,对往后冼星海研究很有必要。

二、因笔者能力有限,仅能先校订较明显的问题,但关于和声方面的错音问题,有赖专业人士继续处理。

三、《黄河》交响合唱版之首演后,有助于观察乐谱的更多问题,故之后的再修正、再演出,亦需要有心人士大力支持,使作品有延续推广的机会。

四、从观众的反应可知,《黄河》交响合唱版完全可被大众接受,且反应尚属良好,与以往对该版的「不顺、难演、不好听」等评论,不符事实。吾人应重新审视作品评价,避免落入既有意识形态及历史叙述之套路。

五、《黄河》交响合唱版呈现的作品真实原貌,但并不否定其它版本对于作品传播的功劳价值。只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未来应提倡各演奏艺团或个人,在演出《黄河大合唱》时,介绍所使用之版本,这样做也是对当时参与改编的艺术家们,多一份尊重。

六、现场演出难免受不可控及临时因素干扰,若有可能,应另外专门录制音响,更能了解作品细节与特色。

七、《黄河》交响合唱版从校订到首演,属于音乐学科领域中,「产学合作」的一种案例,亦可供未来学人与产业(乐团或表演者)更进一步优化细节,使双边有更好的发展道路。

因能力有限,工作仍有不足缺失之处,且本文书写匆忙尚有瑕疵,尚祈方家批评指正。亦期待吾人对于冼星海及其作品,未来有更真实且多元的认识,方能建构理想的文艺脉络体系,厘清及凸显国人作家重要之文艺成就。


附录:「朋友,你听过黄河吗?──

纪念冼星海诞辰 110 周年暨抗战胜利 70 周年音乐会」演职员名单


二○一五年五月十六日晚间七时卅分,假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演出的《朋友,你听过黄河吗?──纪念冼星海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音乐会》,使尘封七十四年之久的《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得以首演,鉴于是次演出有重大历史意义,特于本文末附录该场演出的幕前幕后演职员名单,以供参考、纪念。


【上海爱乐乐团】

※指挥、乐师

指挥\张亮

第一小提琴\夏蕴慧(乐团首席)、黄国真(乐团副首席)、张一英、刘贺、刘瓅、陈

洁、潘思远、汤春妍、张肃琛、周薇、凌安安、何静(助理首席)、陈丹旭、颜陵

第二小提琴\王乐(声部首席)、王韬(声部副首席)、沈菲、叶树雯、陆锦伯、居安、刘颖、郑宏、陈自强、夏汉平、冯柳从、何鸿霞

中提琴\刘诗文(声部首席)、曲琳(声部副首席)、朱海龙、邹东琪、林衡、郭颖、牛晓冬、张一鸣、陈晨、钱晟

大提琴\吴敏喆(声部首席)、梁松(声部副首席)、沈韡、李瀚宇、陈甜、何兰卿、陈聪、张靖、丁果果、李鲁蒙

低音提琴\曾庶(声部首席)、王绍磊(声部副首席)、岳睿、白会军、张怿帆、刘立鹏、潘轶娇、侯晓云

短笛\许兵

长笛\周诗楠(声部首席)、吕律(声部副首席)

双簧管\程悦(声部首席)、余晓睿(声部副首席)

英国管\郑世杰

中音萨克斯风\李中博

单簧管\陈强(声部首席)、龙海波(声部副首席)

低音单簧管\张傲

大管\陈曲(声部首席)、俞晓朋(声部副首席)

倍低音管\杨心慈

圆号\徐辉(声部首席)、张扬(声部副首席)、王星权、祁放、宋梓君、王彦博

小号\陈翚(声部首席)、车万辚(声部副首席)、潘登、赵鹏程

长号\周亚骏(声部首席)、姚岚(声部首席)、曾繁涛

大号\杨奕晖

钢琴\李小倩

竖琴\陈妤颖(声部首席)

定音鼓\孙潇

打击\李丽(声部首席)、胡丹菲、严昊骋、张子海、徐瑞珏

客席小号手\王琪、高晋文、段炜、刘晶晶、付云龙、徐宗翔、马闻锴、许婉琳、奚伟雄、刘楠乔、余骞琨、林逸舲

客席长号手\马林杰、吴帆、谢亦杉、刘阳、胡继文、李龙、黄翀、黄学文

客席小军鼓手\李永宁、黎光、章昕如、赵柯捷、黄竹声、王万锦、朱天遥、卢李森、李泽辰、李承颖、孙宏、龙虾

※行政职员

团长\孙孝明  艺术总监\汤沐海        行政总监\孙学龙

副团长\陆蕾  副团长、指挥\张亮   党支部副书记\顾建军

团长助理\宗晓军        艺术行政顾问\曹以楫              乐队队长、舞台监督\李家明

乐队副队长\李丽        乐务\金仁生、陶阿金

营销策划部\侍元元(主任)、徐伟光(副主任)、沈洁、刘祎竟、孙国华、朱泓、吴逸平、陈卫国、熊烨

节目部\庞鹰(主任)、梁鑫磊          谱务\赵菲菲  音像资料\李虹

办公室\石睿(副主任)、史晶晶、陈瑶      财务部\虞志愿(主任)、王丹莎

总务\赵正余(主任)、沈炯

【特邀艺术家】

主持、朗诵\岳彩富

女高音\包雯茜(演唱〈黄河怨〉)                男中音\田园(演唱〈黄河颂〉)

男高音\陈家坡(演唱〈河边对口曲〉)      男中音\汪洋(演唱〈河边对口曲〉)

女高音\毛俊


【香港中文大学合唱团】

指挥\朱振威

女高音\谢嘉盈、樊梓晴、吴学而、单颢钰、梁嘉颖、黄倩彤

女低音\黄芷菁、陈倩钰、李芷晴、陈蕴明、李冰莹、温倩怡

男高音\宋柏谦、黄智衡、张伟文

男低音\张凯杰、叶世豪

【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合唱团】

指挥\何剑平

钢琴伴奏\宿营

女高音\杨进、郑莉莉、白坤、郭桦、徐祥珍、苗菁、闻朝静、李巳元、严玮莉、陈洁、陈再艺、沈明芳、梁晓雯、陈晓辰、钱惠萍、罗经、田恬、金黛莱、卫军、田萌、李澜

女低音\肖海伦、周培文、徐敏霞、何歌、姚斌儿、张浩然、陶蓉、陈丽钦、孙琦云、李琼、叶丹、孟炯、王豫、朱逸、赵紫霞、林颖、林英、曹晶、杜应、刘文漪、刘彬

男高音\刘明昌、朱建、曹邵同、李腾、丁伟民、王宝泉、詹建中、张锋、杨明、沈扬、夏进、刘海耀、李雨植、吴德宝、陈经建、朱伟德、孙永祥、尹胜利、陆放、卢铭德

男低音\陈锦荣、李学钧、张智辉、贺敬庄、李朝军、陈依春、陈兆雄、虞沪水、王欣、高育文

【台湾新节庆合唱团】

艺术总监、随团指挥\陈云红

女高音\陈丽卿、仇符瑞、沈明珊、叶碧云、刘梓梅、张美玲

女低音\林纯青、周丽华、邵佩珍、陈月英、刘嘉惠、乐青柏、魏贻晖

男高音\罗洽河、周铁生、刘健清

男低音\邱秀雄、唐礼平、张樟庆、张汉民

【现场录音摄影、节目策划】

首席录音师\陆晓幸   录音助理\郑子华        摄影\张雅筑、赵蔚华、张峻睿

《黄河》总谱校订、特约节目策划、撰稿、影音后制\查太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 2024 黄河大合唱 http://www.yellowrivercontata.com 京ICP备1600852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49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