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欢迎您访问黄河大合唱官网!
首页 > 演出信息 > 黄河乐坛 黄河乐坛

《黄河大合唱》80年后再次在延安唱响

来源:黄河大合唱   时间:2019-04-19 09:27:05  编辑:张录勇

4月13日,“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演唱会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举行。图为演唱会现场。 记者 赵晨摄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4月13日,在《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纪念日,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澳大利亚纳维塔黄河合唱团演员们共聚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激情唱响《黄河大合唱》。作为由省委宣传部、延安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的“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本场演出备受关注。

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1939年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以来,80年间在海内外华人聚集区传唱不断。它所蕴含的“民族自强”的思想内涵,通过气势恢宏的合唱深入人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艺术象征,是凝聚全球华人民族自豪感的光辉标志。

4月的壶口瀑布河水滔滔、激荡飞扬,为演出《黄河大合唱》搭建了天然大舞台。1939年,正是这里的壮美山河激发了诗人光未然的灵感,创作了后来成为《黄河大合唱》歌词的诗篇。80年后,4月9日,澳大利亚纳维塔黄河合唱团、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及交响乐团、新中国《黄河大合唱》第三段恢复者之一瞿弦和、著名指挥家张国勇、光未然子女和原抗敌演剧队三队成员的子女等齐聚宜川壶口,再次让《黄河大合唱》响彻母亲河畔,由此拉开此次系列活动的序幕。

4月12日晚,演出团队在延安大剧院为老区人民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由瞿弦和担任朗诵,张国勇担任指挥,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和交响乐团进行了混声合唱《黄河船夫曲》、独唱《黄河颂》、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八个乐章的激情表演,令现场气氛一浪高过一浪。精彩的演出,感染了现场所有观众。演出结束后,大家群情激昂、齐声鼓掌,久久不愿离场。

4月13日,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由鲁艺合唱团、宝塔合唱团等近千人组成的群众合唱队伍与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澳大利亚纳维塔黄河合唱团演员们演唱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唱祖国》等经典歌曲。随后,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澳大利亚纳维塔黄河合唱团为现场近千名观众演唱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令现场气氛达到高潮。时隔80年,《黄河大合唱》再次在鲁艺旧址上空响起,昂扬的歌声和铿锵的交响乐诠释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记者 王雄 王婕妤 见习记者 杨琳)

黄河大合唱: 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

4月13日,“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演唱会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举行。图为在著名朗诵艺术家瞿弦和的朗诵中,民族交响史诗《黄河大合唱》再一次在它的诞生地唱响。

1939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百余人排练演唱《黄河大合唱》。 资料照片

一个外国人说,一个能够创造《黄河大合唱》这一伟大作品的民族,就是一个不屈的民族。

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说,一个能够传承《黄河大合唱》精神的民族,就是一个能够创造辉煌的民族。

知名学者康震说,再次唱响《黄河大合唱》,就是要汇聚我们的力量,建设我们的新时代,走向我们的光明未来。

——题记

记者 李向红 孙超

有这样一部交响乐,以母亲河——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

有这样一首大合唱,向世界发出民族解放的呐喊;

有这样一组赞美诗,诠释着中华儿女不屈的精神;

这就是诗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共同完成的经典作品《黄河大合唱》。

在《黄河大合唱》唱响80周年的今天,让我们重温经典、传承精神、牢记使命。

从延安窑洞发出的抗战怒吼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4月12日晚,在朗诵艺术家瞿弦和的朗诵声中,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大剧院奏响。8个乐章在演奏人员的演绎下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80年前,《黄河大合唱》从延安首次唱响。“这歌声震动着山谷,震动着夜空,也震动着每一位演员和观众的心。”虽然没有聚光灯、鲜花和华美的舞台,但作为当时演唱团的一员,今年92岁的谢彬回忆起当年演出的场景时,依然激动不已。

这是一部伟大的交响乐,一首震撼人心的大合唱,它的创作过程同样有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往事。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9年,词作者光未然26岁,曲作者冼星海34岁。1938年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三队赴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在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光未然为黄河那种万流排空、声震大地的气势深深震撼。光未然后因负伤返回延安,在养伤期间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前往医院看望他时,两人在病榻旁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几天后,光未然把冼星海与抗敌演剧队三队的同志们请到他居住的窑洞里。在一盏昏暗的油灯旁,他用低沉的声音朗诵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等篇章。当光未然朗诵完,这部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冼星海,他决定全力为这部作品配乐,并满怀信心地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于是,在延安的一座简陋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创作6天,最终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礼堂进行了首演。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着100多人的合唱团,演唱了《黄河大合唱》。毛泽东一连说了三声:“好!好!好!”冼星海眼里含着泪水,转过身来,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观众们致谢。

不久,毛泽东派人给冼星海送来一支派克金笔和一瓶墨水。回到延安的周恩来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正如美术家蔡若虹所言:“胸存壮志心如铁,人有精神笔似刀。”从此,《黄河大合唱》从延安传遍全中国,传向世界,成为中华儿女夺取抗战胜利的精神力量。

恒久的艺术魅力

《黄河大合唱》能传唱80年,不只因为它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也因为它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和艺术价值。

“《黄河大合唱》由8个乐章组成,多种表达形式的运用让这部作品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它以黄河为背景,讲述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展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该部作品气势磅礴,音调清新,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文艺评论家张阿利说。

“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这是人们熟悉的第6乐章中的内容。“《黄河怨》的音乐是从很小的音程开始,随着歌词内容的展开,音乐的张力逐渐显现,展示了作曲家高超的技艺,准确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作曲家、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韩兰魁说。

“这部作品的词描写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魄,音乐则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成为中国大型声乐创作的典范。”作曲家、陕西省交响乐协会会长崔炳元说,“同时,由《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也成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典范,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刚刚参加了在延安举行的《黄河大合唱》80周年庆祝活动的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王安潮表示,80年后在创作地听到《黄河大合唱》,依然深深地被它的艺术魅力震撼。《黄河大合唱》的文化历史价值,都是通过它自身的音乐艺术价值体现出来。作品产生的历史节点、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及音乐手法的复合作用,共同催生了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伟大作品。

奏响时代最强音

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黄河大合唱》仍在传唱。80年间,音乐会、演唱会、诗歌朗诵会等各种纪念活动连续不断。

“今天,我们再一次回顾经典,就是要向老一辈文艺家学习,激励和鼓舞广大文艺工作者投身新时代火热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努力追求,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为人民服务,为新时代歌唱。”张阿利说。

“再唱《黄河大合唱》,我们内心充满激情和力量。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挖掘民族音乐中闪光的东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自己创作的奋斗目标,在讲好陕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不断攀登艺术高峰。”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尚飞林说。

当年还是一名中学生的韩兰魁,第一次听到《黄河大合唱》,就被它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激情澎湃的音乐旋律深深吸引。当韩兰魁大学毕业成了音乐学院一名作曲教师后,他对这部作品有了更深的体会:“《黄河大合唱》是我经常给学生讲的作品,每讲一次都有新的发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会一如既往地把《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精神和作曲手法讲给我的学生。我想,这是对这部作品最好的纪念和传承。”

曾参与过壶口瀑布《黄河大合唱》千人合唱活动的文化学者肖云儒,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的情景。他表示,我们不仅要记住《黄河大合唱》的战斗精神,更要汲取它所蕴含的国家之爱、土地之爱、未来之爱,让它永远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

民族之声 经久不衰

“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系列活动侧记

92岁的郭淑珍(中)领唱《我和我的祖国》。

延安八一敬老院的老红军、老八路观看演唱会。

台上台下同唱《保卫黄河》,把演出推向高潮。

记者 王雄 王婕妤 见习记者 杨琳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4月13日,是《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纪念日。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广场,新中国《黄河大合唱》第三段恢复者之一、国家一级演员瞿弦和及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澳大利亚纳维塔黄河合唱团,共同演出《黄河大合唱》。这首传唱八十载的民族经典,再次响彻延安上空,将人们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空交替 经典再现

4月9日,承载着华夏儿女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经典歌曲《黄河大合唱》,响彻母亲河畔。站在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前,伴随着身后“怒吼”的黄河水,澳大利亚纳维塔黄河合唱团成员陈光倍感荣幸。“恍惚间,好像自己回到了激情澎湃的年代。一曲《黄河大合唱》‘吹响’了全民抗日的号角,中华儿女在黄河精神的感染下同仇敌忾。”现场,来自南京的老人何继宁激动地说:“壶口瀑布真是壮观,《黄河大合唱》气势恢宏,表演和景观融为一体,看得人心潮澎湃。”

80年后的今天,经典再次回到它的创作地延安,在延安大剧院、延安鲁艺旧址精彩上演。台上,一首首经典歌曲,或深情,或激昂,令人动容、令人振奋;台下,观众热情高涨,被火热的激情、雄壮的歌声深深感染。瞿弦和向记者介绍:“1939年《黄河大合唱》首演,第三段就是用三弦伴奏。这次为了再现80年前首演的情景,特意将交响乐和琵琶演奏改为三弦演奏。”

坐在台下的老八路梁克兴老人跟着舞台上的旋律不停地哼唱。他双手微微颤抖,兴奋地告诉记者:“能在这里听到这首歌很激动,就好像回到了曾经战斗的年代。那时我和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那时的我们意气风发。”

重温经典 弘扬民族精神

历经80年的传唱,《黄河大合唱》已成为民族经典。

瞿弦和回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6年,《黄河大合唱》是七段体。因为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单朗诵,没有唱,因此一直没有“亮相”。1986年,他和指挥家严良堃等人一起恢复了第三段的表演。调整后的《黄河大合唱》是八段体。瞿弦和至今清楚地记得,1986年调整后的《黄河大合唱》演出时,光未然老先生特意跑到后台,紧紧握住他的手,眼含泪花,不停地对他说:“谢谢你啊,谢谢你。”从此,他更是暗下决心,要将经典传承下去。“重温《黄河大合唱》就是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勇敢的、一往无前的、不屈服的、奋斗的精神。”瞿弦和说。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三年级学生王一涵观看演出后,不禁感叹:“太好听了!革命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一定要学习他们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就像奔腾的黄河水一样,生生不息。”

把民族精神传唱下去

在此次活动中,光未然的子女张安东、张安迪以及原抗敌演剧队三队成员的子女也来到延安,重温父辈的经典。张安东说,延安是《黄河大合唱》的根。张安东很早就计划走一走父辈走过的道路,亲眼看一看《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之地。这回来到延安,看到他们看过的壶口瀑布,感受到他们曾经感受过的震撼,感觉真是回家了。

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郭淑珍在4月13日下午召开的“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座谈会”上说,在自己50余年演唱《黄河大合唱》的生涯中,每一次演唱,她都用心体会歌曲内涵,更好地用声音诠释出来。

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茆梅芳说:“为更好传承《黄河大合唱》,我们将会在即将落成的延安文艺纪念馆展示《黄河大合唱》创作与原抗敌演剧队三队首演的过程。今年,我们将在鲁艺旧址举行《黄河大合唱》常态化演出,开设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鲁艺讲堂。”

《黄河大合唱》已经被中华民族传唱了整整80年。它必然会以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成为中华民族代代传唱的经典。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 2024 黄河大合唱 http://www.yellowrivercontata.com 京ICP备1600852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49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