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欢迎您访问黄河大合唱官网!
首页 > 作品介绍与研究 > 版本介绍 版本介绍

黄河大合唱各版本的产生和流传 ---- 严镝

来源:黄河大合唱   时间:2018-02-11 00:57:51  编辑:超级管理员

中国音乐学(季刊)2005年第4期 严镝

《黄河大合唱》各版本的产生和流传 ---- 严镝

1939年2月,25岁的诗人(张光年,笔名:光未然)和34岁的作曲家(冼星海)继上海、武汉等地的合作之后在延安再次合作,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简称:《黄河》)。该作品的诞生,不仅在音乐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中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不估量的作用。词曲结合的相得益彰、水乳交融,成为中国合唱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座里程碑。可以说,直至今日中国还没有哪部大型合唱超过《黄河》,这是当时词曲作者始料未及的,但历史却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事实!


在《黄河》的传唱过程中,为了适应各种场合以及各种合唱队需要,她被人们适当地改编着,到目前有很多版本,我们就六个版本加以说明,它们是: 原始的延安版本(简称:延安版);冼星海到苏联后重新整理、改编的版本(简称:苏联版);由李焕之根据延安版、莫斯科版改编的版本(简称:李版);由李焕之根据“李版”与“莫斯科版”改编的上海乐团演出版(简称:上海版);由严良堃牵头、中央乐团创作组集体改编的版本(简称:中央乐团版);由瞿维改编的版本(简称:瞿版)。下面我们就这六个版本加 以说明。

延安版


延安当时就是革命的象征、祖国的希望,是全国各地有志青年向往的中心。但是,由于条件艰苦,很多工作的开展非常困难。当时在那儿的人们创造出很多独特的用具,在音乐界也是如此。当时的乐队主要是有两、三把提琴,口琴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少量的民族乐器也成为重要的乐队成员。 缺少低音乐器,他们就将煤油桶改造成低音二胡; 没有打击乐,就用脸盆,将勺子放人搪瓷缸中等方法制造出土打击乐器。这些土造的乐器丰富了当时的音乐生活。合唱队的组成就是些从各地来的学生、抗日救亡歌咏队的成员和少部分专业音乐工作者,大多数人并未受过专业声乐,甚至音乐的训练,只有满腔的热情,他们甚至连简谱都不认识,排练作品时要一句句地教唱。这是演剧三队的大致情况,那么其他演出队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冼星海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创作的,他面对的是一些业余音乐工作者,因此他的写作要简单、通俗,能够让人们很快就上口,同时还要准确地塑造诗中的形象。 他将伴奏写得恰倒好处,可是他是在为一个所谓的“乐队”配器,但是他充分发挥了当时现有的各个乐器所长,互相配合、互补所短、中西合璧,创作出最佳的伴奏。


冼星海在创作《黄河》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报酬,他只是在劳动之余用六天的时间创作了整个套曲,甚至某些段落是三易其稿。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 的《黄河》。


关于将这个版本带出延安有多种说法:1)由张光年于1940年只身带出延安;2)由冼星海将乐谱寄发给当时在重庆的李凌,时间:1939年底或1940 年初;3)李凌的回忆文章《关于〈黄河大合唱〉的一 些深刻印象》(黄叶绿1999: 120)中说,是由他于 1939年后半年,将曲谱带出延安并带到了大后方的重庆。

总之,延安版的曲谱是由当时在延安的人带到了重庆,在李凌创办的《新音乐》杂志(该杂志受到了当时大后方音乐专家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欢迎)上分多次将其曲谱刊登出来。当时在重庆的孩子剧团就是从这个渠道得到了乐谱。而且,是李凌组织人将《黄河》的简谱翻译成五线谱,后印刷出版。不仅如此,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各种单行本被用不同的方式印刷发行。从此,《黄河》在大后方广泛传播开来,在前线、敌后传唱着。不仅在山上、土坡上可以听到:“我站在高上之巅……”;在房前房后也可以听到:“黄水奔流向东方……”;甚至在国民党宪兵出操时都可以听到:“风在吼,马在叫……。”可见《黄河》是多么地深入人心。她取得的成功不仅仅是诗人和作曲家的,也是全中华民族的。


此后,“延安版”就在海内外流传开来,可以说是《黄河》最早的流行版本。它在国内主要传唱于川、贵 等地,并且是由抗敌演剧队五、七、九队,孩子剧团、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团体或进步团体演出。现举几个有代表意义的演出,以兹证明。


1946年为纪念冼星海逝世一周年,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的师生们在重庆江苏同乡会礼堂举行了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演唱了《黄河》,由严良堃指挥,钢琴伴奏,其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钢琴伴奏是由黄国栋据冼星海其他音乐编排而成的。演出非常成功,当时周恩来、叶剑英、邓颖超、李公朴等人观看了演出。

演出结束时,全场的演员和观众在李公朴的指挥下髙唱着《救国军歌》、排着队伍离开了演出场地。


1945年底,解放区纪念冼星海逝世的音乐会在石家庄举行,由华北文工团与抗敌剧社演出,李焕之指挥,诗人萧三、艾青等参加了演出;之后半年中还曾演出过两场。


这个版本在演唱的过程中,也不断有人对其加工、修改,他们主要还是那些来自延安、曾经与冼星海一同工作过的音乐家们。为了在演唱上取得更佳的效果,他们将《黄水谣》的“自从鬼子来”部分加上了男声,成为四部合唱,这样不仅增加了和声效果, 也更表现了对敌人的愤恨。但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各个合唱队(团)在演出该作品的时候,均省略了《黄河之水天上来》部分。虽然冼星海在最初的版本中写了简单的伴奏,但由于各个团体(主要是抗敌宣传队和演剧队)没有这个条件,朗诵部分也就不使用伴奏了。另外,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需要鼓舞广大民众的反抗士气,《黄河怨》几乎是不演唱的。

这个版本不仅在当时的中国国内演唱,很多合唱团还将这个作品带到了海外、东南亚演唱。如1940 年,刘良模将《黄河》曲谱带到了美国。1941年纽约附近的一所大学用英文演唱了《黄河》,井且出版了被翻译成英文词的乐谱。194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演出了《黄河》,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了《黄河颂》,演出乐谱上有宋庆龄的亲笔题赠,,


莫斯科版


1940年,冼星海受中共中央委派,赴苏联为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并研究苏联音乐。此时, 冼星海已经患有严重的肺病(据说是肺癌),他被派到苏联也是为了让他能够在那边得到较好的治疗。但由于希特勒发动了对苏的侵略战争,冼星海辗转到了阿拉木图,本想通过蒙古边境回国,而此时的边界已被封锁,他只得再次辗转回到了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并在此度过了最后两年清贫艰难、却颇有成果的时光。


也正在此时,冼星海将延安时写作的《黄河》加以整理、补充,成为“莫斯科版”。这个版本采用了三管制的大型交响乐队伴奏,在终曲的最后采用了6支圆号、12支小号和12支长号;而且在这个版本中,冼星海加入了《序曲》,使原来八个乐章的《黄河》成为九个乐章。


在《序曲》中,冼星海使用了以后各个乐章中的众多乐思,提示了以后各个乐章中的音乐主题。《序曲》仅在“莫斯科版”和“李版”中使用过。对《黄河船夫曲》、《黄河颂》,作曲家并未做太多的改动。《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延安版”中仅仅使用了三弦,而在 "莫斯科版”中则将三弦的旋律改写为乐队配器。可想而知,冼星海在延安,是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当时,只有三弦供他使用),而到了苏联,他又见到了他曾经在法国听到和熟悉的大交响乐队,他的创作乐思 也就自然转到了大交响乐队的配器上了。《黄水谣》 在"莫斯科版”中是一个女声二部合唱,这种形式的合唱远不如当初冼星海在延安时候的混声合唱来得有分量。《河边对口曲》的前奏中,用木琴代替了三弦。《黄河怨》的改动是大的,作曲家希望将音乐写得更丰富、多样。因此在旋律上使用了大量的花腔手法,而且在歌曲的后半部分频繁使用高音,多次改变调性,前后缺乏呼应。虽然,这个独唱适应了西方的合唱套曲(Cantata)形式,但是与《黄河》中,所要表现的一个农村妇女的形象似乎不大合适。《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的改动并不是很大,只是后者在女声二部合唱后,新添了一个二部男声合唱,可能是忘记了临时调号,使得该曲音调上不大协调。


这个版本是为庄严、盛大场面和专业团体演唱、并要由特大型的乐队演奏而写的宏篇巨制。但当时苏联正处在卫国战争时期,经济、政治条件都非常困乏,而且冼星海身在异乡又重病在身,为了能够生存,他与当地一母女俩生活在一起,勉强解决了温饱。这些都使他难于慢工细笔进行写作,更何况冼星海是以动笔快著称,另外,他身边只有一把小提琴,总谱完成后,根本就没有哪个乐队或合唱队为他提供实际音响,因此他也就没有机会对总谱进行修改和润色。这些都造成该版本的不足,无论从和声织体、调性安排及配器上,都出现了很多缺陷,因此要进入排练、演出,就必须对该版本进行修改。可以说,该版本在苏联就未完全按照冼星海的修改演出,在国内则根本没演出过。这不是苏联、中国的音乐团体演出水平不够,而是冼星海的这个版本的缺陷所致。这些也不能够就说冼星海的水平低下,而说明当时冼星海是在病中进行创作的,他当时不太可能有这么大的精力对这个版本进行修改和听取演奏者们的建议。


苏联解体之前,苏联的音乐家们每逢冼星海去世五、十年的纪念日都要演出《黄河》,以示对冼星海的纪念和对中国的友好,而他们使用的就是这个版本。20世纪50年代,中国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到苏联学习以及中苏友好交往(当时李焕之就曾经带队到过苏联演出过“李版”的《黄河》),还有很多的中国音乐家到了苏联,这些都不可能不影响到“莫斯科 版”。早在1956年10月,苏联主办的“中苏友好旬”音乐会上,中国的留学生就在苏联排练、演出了《黄 河》,由李德伦指挥,郭淑珍担任女高音独唱,严良堃任艺术指导。可以想见,他们当时就已将“延安版”和 “李版”的部分精髓传达过去了,多少也会对“莫斯科版”进行一些修改。


这个版本据孟波回忆:

“1946年秋,延安中央党校文工室主任李伯超同志要我和金紫光(当时我任延安中央党校文工室支部书记和中央管弦乐团指导员,金紫光是乐团副团长)一同去杨家岭,找中央办公厅主任邓洁同志,邓洁同志取出一只皮箱,告诉我们这是刚从南京由军调处执行部的美国飞机带来的,里面装的是冼星海的作品和手稿。这次是由苏联驻华大使馆交给中央驻南京(梅圆新村)办事处转来的,你们要好好保管。……” “皮箱拿回中央党校后,我们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冼星海的各种手稿,当时我们曾逐件登记。主要有:在苏联重新修订的《黄河大合唱》总谱;……。” “1947年初,国民党准备进攻延安,飞机经常来轰炸,这只装冼星海手稿的皮箱加封后,与中央管弦乐团的乐器随中央党校的文件一同运到安塞后的一个山沟打埋伏。"之后,这只皮箱就不断地被转移,从延安过黄河、临县三合镇、经离石、汾西、翻霍山等地到达河南,又到河北石家庄,北京解放后,冼星海手稿由华北人民文工团带到北京,交中央音乐学院保管。"后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出版了影印版。


李版


早在延安,李焕之就已经是冼星海的学生和同志,他们有过多次合作,《黄河》就是一次很好的合作。当冼星海写出《黄河》时,乐队的排练就是由李焕之担任的。这期间他们有过切磋、探讨和修改,因此李焕之是非常熟悉冼星海的写作方式的。这也就是后来出现“李版”的因由。1940年冼星海离开延安后,再演出《黄河》时,就是由李焕之担任指挥的。

为了更好地演出《黄河》,1941年至1942年间李焕之与瞿维就为该作品编写了新的钢琴伴奏曲谱, 1944年又为该作品编写了小型管弦乐队(钢琴)谱。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中进行着,各种联合会相继成立.中国的音乐界也将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在这个成立大会上,要上演《黄河》,但缺乏一个好的、合适的乐队伴奏谱。也正是在此时,冼星海在苏联创作的大量作品被运到了北京,其中就有“莫斯科版"的《黄河》。李焕之在参考了“莫斯科版”、保留了“延安版”的合理性后改编出了“李版”。当时为了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的成立,演出《黄河》时,还特别成立了一个小组,由李焕之、任虹、张非、李德伦、严良堃、姚锦新等组成,他们对《黄河》进行了修改。


此次修改方案在李焕之后来的文章《我与〈黄河〉的不解之缘》中可见一斑:

“我整理时特别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新版的前奏与乐曲中间的过门不能随意改掉;(二)重作曲家在和声、配器上的独创性;(三)如果中间过门有的可能效果不够好或者过长,可以按照延安版本的原样适当加以修订;(四)在配器方面,有的低音过重或和声浑浊影响其合唱或独唱的情绪时,也可以适当地减轻其和声低音;(五)有的配器织体中,铜管乐器用得太突出而妨碍了整体协调感的部分也可以删去或改用木管代之;(六)在调性布局上,如有音域过高以至难于演唱的部分可适当移调,以能发挥歌声的有效表现力为准则;(七)有时看不准其效果上是否动听的部分可暂不用, 仍以延安版本为基础,"(李焕之1999)


该版本主要是在"莫斯科版”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将和声织体及声部组合做了或多或少的增删,在调性布局上做了适当的调整,甚至改写。《序曲》的乐队配制上删去了低音黑管和低音大管声部,对木管的和声织体做了适当的调整和删节。《黄河船夫曲》器乐部分在“莫斯科版”上未做太多的修改,而合唱部分基本使用了“延安版”,即将船夫号子中原有的 三连音改成了前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黄河颂》在朗诵部分(前奏)中,为了使音乐紧凑删去了几小节,在伴奏部分没有用“莫斯科版”中的圆号,而使用了弦乐。《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延安版"中,只用了一个三弦作为伴奏乐器,朗诵是比较自由的,只是在三弦谱子上写了朗诵词,并未规定朗诵的速度和节奏。“三弦的调子里,除了黄河的波浪澎湃声外,还有两个调子隐藏着:一个是《满江红》,另一个是《义勇军进行曲》,但只是一点,而没用全曲。”(冼星海 1999:4)而在他的“莫斯科版”中,则使用了管弦乐队伴奏,保留了其中旋律。“李版"中也就保留了“莫斯科版”的主要因素,但有一定的删节,从而使得音乐短于朗诵,这样也就难于表达当初冼星海音乐中的内涵。《黄水谣》改变了“延安版”和“莫斯科版”中的调性,使用了降E调。“莫斯科版”中,为了增加对比 只采用了女声二部合唱。李焕之考虑到后面要表现 “同仇敌忾”的情绪,而使用了混声合唱,并且重新配器。《河边对口曲》基本上沿用了“延安版”。《黄河怨》 保留了 "莫斯科版”中的女声伴唱,只是在声部上进行了微调。《保卫黄河》仍然使用三部混声合唱和轮唱。《怒吼吧,黄河》中基本上使用的还是"延安版”和“莫斯科版"中的主要因素,只是在复调中女生二部后加了男声二部合唱。


这个版本是20世纪50、60年代国内众多合唱团使用的版本,总政歌舞团于1955年使用这个版本录制成唱片并拍摄成电影留了下来,指挥:时乐濛。还可以说,当年中国留学生在苏联演出版本多少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这个版本的影响。

1985年,为了出版《冼星海全集》,李焕之对原有的版本进行了改编后才发行。


上海版


1987年李焕之根据“李版”和“莫斯科版”修订、 改编出了这个版本,仅由上海乐团演出过一次。全部顺序和段落,与"莫斯科版"相同。


中央乐团版①


该版本是在20世纪60、70年代成熟的版本。由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黄河》成为“留曲不留词” 的音乐作品。在中央乐团创作组的多次改词后,无法将词曲合并得像原作品一样天衣无缝,也就在此时, 产生了《钢琴协奏曲——黄河》。可以说,这是腰斩了《黄河》,但却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使《黄河》的某些曲调得以流传,也使世界人民知道中国还有这么好的作品。当年周恩来总理听了《钢琴协奏曲一黄河》之后说:星海又复活了。可见该作品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当时的创作班子是由殷承宗、盛礼洪、刘庄、石叔成等人组成,在这个班子里, 殷承宗、石叔成是优秀的钢琴家,而盛礼洪是配器非常优秀的人才。因此,这个班子可以说是搭配得最完善的一个创作小组。他们吸收和借鉴了钢琴作品中很多优秀成果,发挥了钢琴的特殊音色和特点,将西欧的作曲技巧与中国的曲调融合在了一起,它是中国钢琴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钢琴经典协奏曲中的上乘作品。它的出现,多少也影响到后来“中央乐团版”的改编。


早在20世纪50年代,李德伦、严良堃就曾经参与《黄河》的修订。1965年中央乐团成立,他们演出时 使用的版本是在“李版”的基础上稍加整理;1960年和1965年演出时使用的版本也是在“李版"的基础上的更改,但只是局部的变更,在和声上进行了梳理。 这应该算中央乐团最早的版本。而且在1965年左右,严良堃就提出“用全国音乐界所有的力量对《黄河》进行修订,不要像‘战国七雄’一样,各自搞一个版本,而应该整理出一个好的版本"的建议,但未被采纳。到了“文革”时期,这件事情也就搁浅了。


“文革”中,只有八个“样板戏”出现在中国的文艺舞台上,形成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文艺界出现了很多用历史歌曲重新填词的作品。也正在此时,有人提出应该唱《黄河》。 但是,江青的爪牙仍然对词作者进行着批判。他们的主要依据就是《黄水谣》中的“男女老少喜洋洋",并认为在那种历史时期,人民是不可能“喜洋洋”的。因此,这个词就是投降主义路线。当时的逻辑是:词是投降主义路线的词,而曲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下的好曲。因此,就要对词进行重新修改,也正是因为此才出现了《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5年,为了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冼星海的生前战友、妻子——钱韵玲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大致内容有二:一是,提出《黄河》还是一个好的作品,当年在延安演出的时候,毛主席还叫了三声“好”。其次,苏修(当时对苏联的称谓)每到冼星海逝世五、十年都要纪念;而且他们用此来攻击我们,说我们忘记了历史、忘记了过去。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演唱《黄河》。


这封信被转到了中央后,很快也就有了回答:可以演出。这还要归功于邓小平同志,当时他正在主持中央工作,正因为此,才能够这么快地使得信息上传下达。但是,用什么词演出,还是没有最后定。在经过多次斗争后,也是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支持,才决定使用原来的词演唱。为了阻挠这次演出,“四人帮”和他们的爪牙们还将原计划的横幅“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音乐会”改为“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音乐会”。为了赶在10月份演出,文化部调用了所有当时北京最好的演员和最好的乐队、合唱队。演出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可以说,这是一次冲破“四人帮”文化封锁的演出。


“中央乐团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为了当时的演出,由严良堃牵头,组织了当时中央乐团创作组成员:田丰、施万春、陈兆勋等人对原有的版本进行了修订。他们保持了“延安版”的框架、“莫斯科版”的主要乐思,对乐队的编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并且重新进行了配器,当然也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中一些配乐。

“中央乐团版"为了使音乐一开始就有惊心动魄之感,去掉了《序曲》。在《船夫曲》中去除了一些烦琐、效果不尽人意、堆砌的和声与配器;音型上还是保留了冼星海最早的形式,改变了一些过高的音符,使得业余合唱团也可以演唱。《黄河颂》基本上以“延安版"为主,未做太多的修改。《黄河之水天上来》在1975年的演出中并未使用。由于这个朗诵过长,战争时期为了宣传的需要,往往将这段省略,就是解放后也未演出这段。后在张光年的要求下,1987年纪念“卢沟桥事变”五十周年的演出上才恢复了《黄河》全本的演出,也就是说在这次演出中,才将《黄河之水天上来》又重新加到了《黄河》之中。它的配器主要是由施万春完成的。主要框架还是保留了“延安版”,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对它的配器加以丰富。“延安版”的伴奏部分只使用了三弦,而“中央乐团版"将三弦伴奏改用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严良堃认为,当时延安如果有琵琶,冼星海是会使用琵琶的。因为琵琶的表现力和技巧要大大超过三弦。因此,“中央乐团版”中使用了琵琶。在这个朗诵中他们改变了“莫斯科版”中使用的拨弦、装饰音手法,而使用交响乐队配器,形成一种浩大的声势,烘托出诗中的气氛。《黄水谣》在“延安版”中只是齐唱,“莫斯科版”使用了二部女生合唱,在“李版”中加入了男声合唱,成为了一个混声合唱。“中央乐团版”沿用了“李版”,使用了混声合唱。《黄河怨》在“莫斯科版”中多次转调,而“中央乐团版”只使用了一个调性,两个八度,这样能够表现诗和原来音乐中的形象,也使得音更加完整。虽然在演唱上有一些难度,但只要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都可以演唱。“中央乐团版”中还去除了“莫斯科版”中的女声伴唱,严良壁认为有乐队的烘托就可以了,加女生伴唱没有必要。《保卫黄河》在“莫斯科版”中使用了四部轮唱,严良壁认为:这样就会使得演唱的人员越来越少,到最后就造不成一种宏大的声势了。因此,他们仅使用三部轮唱,第四部轮唱由乐队演奏一遍。合唱与乐队全体最后使用主调织体演奏,造成万众一心的效果。虽然是重复,但是方法不同,效果也就不同了。《怒吼吧,黄河》的最后“向着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在“延安版”中反复了三次;在“莫斯科版”中重复了五次,并使用了转调 (大小调交替)。“中央乐团版”反复了四次,也使用了大小调交替的转调手法。而且丰富了和声、配器效果。


总之这个版本是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的,在多次修改后才成为现在的版本。对这个版本的修改和整理,严良堃做了很多的工作。他们在修改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一)梳理“延安版”和“莫斯科版”中不合理的和声、奇怪的音符,将其合理化。(二)丰富所有合理、乐队部分的和声、配器,以适应当前合唱队与乐队编制的需要。(三)将声部交错的地方理顺,特别是合唱部分。


这个版本的问世,很快就得到了音乐界的认可。虽然,上海乐团使用修改了的“上海版”演出了一场,但是后来他们再演出《黄河》时,也使用“中央乐团版”了。而且,中央乐团和上海乐团在海外录制的唱片都成了“金唱片”。在“四人帮”倒台后,这个版本的演出率极高,现在几乎所有国内演出团体都使用这个版本,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地 区、国家的合唱团和乐队演出《黄河》时,也使用这个版本,而很少有人使用其他的版本。这是因为所有使用过这个版本的演出团体都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版本,效果好,表现力丰富;乐队的演奏员演奏的时候感觉非常顺手。人们在听了这个版本后,总会是:老人流泪,年轻人激动、热血沸腾。起到了言语难于表达的作用,它有强大的凝聚力,团结了各派人士,让中华民族的子孙感到做中国人的自豪,增长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但这个版本也有些人认为它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它是在“四人帮”时期产生的版本。但严良堃认为,这个版本是冲破了 “四人帮"的桎梏,集众人之长而产生的版本。而且它还被改编成民乐队总谱、钢琴谱、双钢琴谱,非常适合各种形式的演出需要。1985年《冼星海全集》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版本的总谱得到周巍峙、时乐濛、程云的关心和支持并被收录其中,还印刷了200本无偿地赠送给国内外需要演出《黄河》的文艺团体和指挥们。时至今日,由于各种原因,该版本的单行本还未能够出版发行。相信,不久我们会看到她的单行本的。

①以上据严镝2005年9月15 日采访严良堃的记录整理。


瞿版


瞿维早在延安时期就与冼星海一同学习、工作, 他是比较熟悉冼星海音乐的音乐家。而且,他在延安时期就已经对“延安版”进行过修改,还为“延安版”写过伴奏。因此,他再次修改、整理《黄河》也是必然的。20世纪70年代左右,他参加中央乐团编写管弦乐《白毛女》组曲的创作小组时,就了解修改《黄河》歌词和改编《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全过程。这对他日后修改《黄河》会有一定的影响。


在他的版本中,使用的是简谱,而且只用钢琴伴奏。虽然钢伴部分的和声构思丰富,但毕竟使用的是一架钢琴,也就单调了些。所有的合唱部分大都遵循的是“延安版”,《黄水谣》中的女生合唱沿用了“莫斯科版”,而且加上了轮唱,这与后面的《怒吼吧,黄河》 有雷同的地方,会使人在后面听到轮唱时,没有新鲜感。其中省略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并且所有的朗诵并未使用伴奏。这个版本从未被演出过。


以上是收录在《冼星海全集》中五个及一个单行本的版本的特点和大概使用情况。冼星海的《黄河》 从创作之初,就在使用中不断被修改,特别他对“延安版”,是不满足的,因此才有他到了苏联后的修改。在他病重之时、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修改。虽然那时他已力不从心了,但他还想使《黄河》更完善。因此,可以说,修改、完善《黄河》是冼星海的心 愿,也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历史变化要求的。严良堃认为修改《黄河》:

“(一)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延安版”是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因为当时没有一个像样的乐队,因此也就不可能写出一个合理的乐队配器来。(二)修改、完善《黄河》是历史、时代的要求。(三)冼星海的作品还有待于他自己完善、改编、 整理。正是由于他不满足才有了“莫斯科版”的产生,他没有完成这一使命,那么就留待后人来完成了。因此,也就有了其他版本的产生。(四)对《黄河》的修改、整理是为了保护冼星海,也是出于对喜爱冼星海音乐的群众的群众负责,更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宣传革命传统的需要。"相信《黄河大合唱》的修改、完善还将进行,也必将取得更好的结果。


②        附带说明,正是在1975年的演出中,郭淑珍演唱《黄河怨后,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演唱这首作品的样板。

③        按:宝丽金公司录制的唱片在销售到一万 盘后,就会被评为“金唱片”。



参考文献

周巍峙编

1985:《冼星海全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叶绿编

1999:《黄河大合唱纵横谈》北京,新华出版社。 李焕之

1999:〈我与"黄河”的不解之缘〉黄叶绿编《黄河大合唱纵横谈》北京,新华出版社。

苏夏

1999:〈"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黄叶绿编《黄河 大合唱纵横谈》北京,新华出版社。

冼星海

1999:〈我怎样写"黄河"〉黄叶绿编{黄河大合唱纵横谈》北京,新华出版社。

张光年

1999:〈星海这个人〉黄叶绿编《黄河大合唱纵横谈》北京,新华出版社。

孟波

2005:〈冼星海手稿送回国内的有关情况〉《人民音乐》第8期。

严镝

2005:915日《严良堃采访记录》北京。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 2024 黄河大合唱 http://www.yellowrivercontata.com 京ICP备1600852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49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