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欢迎您访问黄河大合唱官网!
首页 > 作品介绍与研究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黄河大合唱》历史人物介绍 ---- 光未然
人物简介


《黄河大合唱》有关人物

(本栏陆续介绍与黄河大合唱创作、演出及研究有关的人物) 黄平,肖龙整理

光未然(张光年)

(1913.10.24 - 2002.1.28)

光未然,现代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原名张文光,后改名张光年,曾用笔名未然、然、蓝枫、张望、华山、华夫生。著名诗歌作品《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其它重要著作:《张光年文集》,《骈体语译文心雕龙》,长诗《屈原》等。


早年生活

1913年10月24日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一个钱庄职员的家庭。父亲张云程,母亲陈树德。青少年时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入学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从三十年代起在武汉开始从事进步戏剧和新文学活动。在报刊上发表文艺论文,组织剧社(秋声剧社,拓荒剧团),创作独幕剧,歌颂抗日志士,表现民族觉醒。其中《阿银姑娘》的序曲歌词《五月的鲜花》流传甚广。


抗战文化活动

1936年光未然到上海,结识了作曲家冼星海和张曙,并开始与他们合作创作抗日救亡歌曲。1938年春,光未然回到武汉,以公开的中共党员身份,参加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处长田汉)的工作,负责组建十个抗敌演剧队和一个孩子剧团。同时与冼星海等作曲家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同年9月9日,他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及总领队,带领抗敌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吕梁游击区进行宣传抗日活动和慰问演出。


创作《黄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1日,光未然在黄河壶口瀑布下游五公里处的圪针滩渡口东渡激流时的经历,触发了他构思创作一首长诗《黄河吟》。

1939年1月,光未然在汾西县勍香镇坠马左臂骨折,抗敌演剧三队陪同将他送往延安边区医院治疗。2月26日已在延安鲁艺任教的冼星海听到消息后到医院看望光未然,两人谈起了合作写大合唱作品的可能。由抗敌演剧三队队员胡志涛笔录,2月26日起,光未然在病床上连续五天口述,把原来酝酿的长诗《黄河吟》一气呵成地写成了《黄河吟》八段组诗歌词。3月11日,光未然从医院来到了延安南门的西北旅社,演剧三队专门请来了冼星海。光未然详细介绍了大合唱《黄河吟》的结构、体裁形式和八个章节:男声合唱、男声独唱、朗诵歌曲(配乐长诗朗诵)、齐唱、对唱、女声独唱、轮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冠有“说白”,作为歌声的引子,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八首歌曲之中,有一首是长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光未然一气吟诵了四百行的歌词,掌声中,冼星海站立起来,一把将歌词稿抓在手里说道:“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百忙中,冼星海从3月26日起连续六天时间里,谱写大合唱《黄河吟》。3月31日大合唱《黄河吟》的全部音乐旋律创作完成。三队开始排练大合唱,冼星海经常来指导,在这期间大合唱的名字改成了《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首演和早期演出

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的音乐大会上《黄河大合唱》首次公演,也是抗敌演剧三队向延安各界汇报和告别演出。由邬析零指挥、光未然朗诵、田冲男声独唱、蒋旨暇女声独唱、史鉴、刘晨暄二重唱、胡丹沸说白。演剧三队的二十多名队员和部分鲁艺合唱队员,以及冼星海组织的向隅、李焕之、李鹰航、李凌、梁寒光、汪鹏和李鹰航等二十多人组成的乐队,完成了这次历史性的演出。

1939年4月底,光未然和演剧三队分别离开延安,光未然前往成都转赴重庆。5月11日,仍然在陕北公学大礼堂,为庆祝延安鲁艺成立周年晚会,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全部由鲁艺师生参加演出《黄河大合唱》,合唱团有一百多人,鲁艺伴奏乐队动用了土洋结合十八般武艺,小提琴、笛子、高音二胡、低音二胡、三弦、口琴、锣、鼓、钹、竹板、木鱼等。

1940年,光未然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12月15日参加由李凌等人在重庆临江门戴家巷口留法、比、瑞同学会举行的《黄河大合唱》演唱会,并担任朗诵(指挥明敏,男女独唱赵沨、易桦,大提琴伴奏李元庆)。

1941年皖南事变后,受周恩来委派前往缅甸,主编《新知周刊》,任缅甸华侨青年战时工作队总领队。1942年2月中旬,参加在缅甸曼德勒连续三天公《黄河大合唱》,慰问中国远征军及当地华侨(指挥赵沨,男、女独唱吴章斌、陶朔玉,朗诵光未然),这是《黄河大合唱》首次在海外演出。

此后的文化工作

1942年回到云南,任北门出版社和《民主曾刊》编辑。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搜集整理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细的先鸡》,是整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遗产的一项开拓性工作,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1945年10月离开昆明到北平。1946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

1949年后到北京,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创作室主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名誉副主席,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

2002年1月28日16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九岁。他的妻子黄叶绿在子女的陪同下,将他的骨灰撒在位于青海省循化县的黄河上游。他的衣冠与妻子一起葬在云南昆明金宝山公墓。墓碑上刻写着光未然在与黄叶绿婚礼上的题字:“不怕秋风动地来,回头定教黄叶绿。试看曙色从天降,放眼何愁光未然。”

家庭

1949年11月1日与黄叶绿(1926.1.3 - 2014.1.1)在北平结婚。子女张安戈、张安迪、张安东。


主要作品

光未然主要著作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风雨文谈》(1982)、《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等。诗集有《五月花》(1960),收录了长诗《屈原》、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代表作30余篇和《光未然诗存》。长篇叙事诗《屈原》、《阿细人的歌》,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均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卷《张光年文集》。以及古典文学研究成果《骈体语译文心雕龙》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 2024 黄河大合唱 http://www.yellowrivercontata.com 京ICP备1600852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49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