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欢迎您访问黄河大合唱官网!
首页 > 作品介绍与研究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黄河大合唱》历史人物介绍 ---- 冼星海
人物简介


《黄河大合唱》有关人物 ---- 冼星海

(本栏陆续介绍与黄河大合唱创作、演出及研究有关的人物)黄平,肖龙整理


冼星海

(1905.6.13–1945.10.30)

冼星海,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曾用名黄训、孔宇。

早年生活 祖籍广东番禺(现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生于澳门一个渔民家庭。父亲冼喜泰(在星海出生前海难去世),母亲黄苏英。六岁时,随母亲前往新加坡,就学牛车水私塾。1919年以工读生就读新加坡养正学校。该校的音乐老师区健夫选他进入学校铜管乐队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冼星海很快成为铜管乐队的指挥。

1921年6月,养正学校校长林耀翔受聘转赴广州岭南大学华侨学校执教,16岁的冼星海和几十名同学随行,在岭南大学新建的华侨附中继续学业。其母则留在南洋打工。冼星海开始学习小提琴和正规音乐课程。

在岭南大学附中,冼星海每天工作两个小时售卖文具,并加入岭南银行乐队,来维持学费和伙食费。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有“南国箫手”的雅号。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培正中学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音乐教育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同时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 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1929年,冼星海前往巴黎勤工俭学。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

抗战文化活动 1935年,冼星海毕业回国,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同时,受著名教育学家、会计学家潘序伦和上海文化界救国会邀请,与吕骥、何士德等人建立了创办的立信会计学校(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音乐训练班,培养了诸如麦新、孟波、杨祚铭、邹伯宗、鲁剑光等一批音乐人才。

1937年5月,冼星海与张曙在上海郊区群众歌咏大会上教唱抗日歌曲《五月的鲜花》,结识了在场的《五月的鲜花》词作者光未然。第二天两人合作谱写了纪念高尔基周年的歌曲。此后两人合作,谱写了很多抗战歌曲。又一次,冼星海参加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和老百姓中唱响。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离开上海。1938年4月,冼星海、光未然和张曙在武汉再次相聚,同在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戏剧科工作,共同从事救亡戏剧、歌咏运动,并同住一寝室。

1935年至1938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冼星海一共创作了四百多首救亡歌曲。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他对未婚妻钱韵玲说:“我们到延安去吧。”这年10月1日,两人携手离武汉去延安。到延安后,冼星海担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子大学兼课。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教授音乐史及指挥。

创作黄河大合唱

1939年2月26日,冼星海前往边区医院看望因坠马受伤来到延安治疗的光未然,谈到两人再来一次合作。3月11日他被邀请参加三队的晚会,光未然从医院带来了刚刚脱稿的大合唱《黄河吟》全部八章节歌词。当光未然吟诵完四百行歌词后,冼星海站立起来,一把将歌词稿抓在手里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冼星海从3月26日连续写作,3月31日完成了大合唱《黄河吟》的全部音乐旋律的创作。

4月13日,《黄河大合唱》正式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次公演,也是演剧三队向延安各界进行汇报和告别演出。上半场冼星海指挥《生产运动大合唱》,下半场组织鲁艺师生向隅、李焕之、李鹰航、李凌、梁寒光、汪鹏和李鹰航等二十多人的乐队配合演剧三队演出《黄河大合唱》,并在台下观看演出。

5月11日,庆祝延安鲁艺成立周年晚会,在陕北公学大礼堂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全部由鲁艺师生参加的演出《黄河大合唱》。合唱团有一百多人,鲁艺乐队动用了各种土洋结合可用的乐器,有小提琴、笛子、高音二胡、低音二胡、三弦、口琴、锣、鼓、钹、竹板、木鱼等,演出非常成功。

其它作品创作

在延安的一年半,是冼星海创作的又一个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作品,几部歌剧和近百首歌曲。他于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冼星海欲经新疆回国,因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在战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

在莫斯科去世

因劳累和营养不良,冼星海的肺病日益严重。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冼星海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他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由于又患血癌,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年仅四十岁。李立三夫妇与苏方一起为其举行安葬仪式,致悼词的是后来为《莫斯科—北京》谱曲的苏联音乐家穆拉杰利。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骨灰盛放于一灰色大理石小匣,匣子正中镶着音乐家的一张椭圆形照片,周围环绕缎制花束,下刻金色俄文“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和共产党员:黄训(星海

在苏联用名)”。

1945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追悼会。

1983年,冼星海的骨灰移交中国,安葬在广州市番禺县。198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麓湖公园修建“星海园”,并建成冼星海墓。墓碑正面是毛泽东题词“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致哀”,碑文是冼星海給母亲信中的一段话“为了生存,我们就应该努力战斗,去保卫比母亲更伟大的祖国。”

家庭

1938年10月与钱韵玲(1914-1994)结婚。女儿冼妮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 2024 黄河大合唱 http://www.yellowrivercontata.com 京ICP备1600852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4929号